我是日坛公园的播客主播李志明,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识。特别荣幸能与几位嘉宾——晓楠姐□□□、韩导和大龙哥,共同探讨我们的主题:以人文塑造精神气质。首先,我想请教一下晓楠姐:您是如何理解“人文创意”这一概念的呢?
提及“人文创意”这一概念,实际上,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,我们可能并未从创意的角度深入思考过。人文内容“以人为核心”,如何激发人物的真,包括他✅的真学养□□□、真表达以及人格魅力,是我们很关心的部分,大家想象✅的所有方法,也都是基于“人”本身的探讨,它不一定称得上“创意”,但的确是优酷人内✅✅容的出发点。
我想请教韩导,多年前您曾制作过一些创意短片,并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实现了从创意人到导演□□□、制片人的转变。在这十几年的转变过程中,您有哪些宝贵的心得体会?有没有哪些核心理念是始终未变的?此外,您近期与优酷人文携手㊣合作,以刘仪伟老师为主角打造了《生活常食》,这个节目的创意是如何碰撞出来的?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我更多地参与了广告制作,而近七八年来,我主要致力于制作人文类节目。实际上在一线工作中,“人文”这个词可能过于宽泛。无论是分析一分钟广告的创意需求,还是构建基于某位老师或某个想法的节目框架,我们都必须深入到极其细微的层面。举一个简单的例✅子,当我们与晓楠姐一起为刘仪伟老师制作节目时,我们首先与他共进餐□□□、喝咖啡□□□□、饮酒,以此来了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。刘仪伟老师二十二年前因主持《天天饮食》而家喻户晓,可以说是我㊣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。但他,非常接地气□□□、平易近人,甚至带有些许顽皮和放松。因此,在与他的交流中,我们能够发现许多他感兴趣的事物。比如他对成都街巷的热爱,因为他在这个城市长大。还有他对人民公园的记忆品牌营销,从20世纪70年代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,甚至包括他刚开始工作时在那里品尝过的美食和进行过的对话,我们都会认真地讨论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创意的基础。我认为,从真㊣实的人和真实的需求出发,深入到最细微之处,然后再将这些细节扩展,这或许就是探讨人文主题的“捷径”。
晓楠姐㊣是如何决定制作一档以刘仪伟老师为核心的美食主题节目的呢?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优酷人文一直致力于制作这类内容,例如广为人知的《圆桌派》,还有《观复嘟嘟》《一千零一夜》《局部》《好好聊聊》《生活常食》《何不秉烛游》和《锵锵行天下》。您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:哪些㊣节目适合在室内进行,哪些则需要我们走出去探索?
实际上,我们一直希望探索美食主题,但若以我们的风格呈现,我们更倾向于采用人文主义的视角。我们曾直接向刘老师提议,去菜市场与人讨价还价,询问如何将猪耳朵拌得美味。这样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而言具有治愈效果,许多人发现逛菜市场能带来心灵的慰藉。刘老师身上那种难以捉摸的趣味,能够自然而然地安抚人心,这正是我们选择这个主题或人物时的初衷。当我们把这个选题和人物交给老韩团队时,我们发现他们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放大这种感受,将其完美融入影片的每一个角落。
至于优酷人文内容的核心理念,其实非常简单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以及见百样✅人。起初,优酷人文的内容可能更偏向于室内制作,在棚内拍摄,但随着讨论的深入,我们开始走向户外。《一千零一夜》和《局部》都走出了摄影棚,而《锵锵行天下》更是带我们去了西北□□、江南等地,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㊣界限。
我们有一个信条:“用创意改善社会”,哪怕一年只实现一个项目,也致力于通过创意贡献社会,并且携手企业共同参与。过去,在我们从事公益事业㊣时,有时觉得自己的创意似乎只是一场自娱自乐,后来我们开始吸引品牌共同参与,并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力,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内容,从而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在2018年离开4A公司后,我创立了一家独立的创意公司。很多人认为广告行业已不再那么吸引人,而我们创造的这些富有文化价值的创意内容,让许多年轻人开始觉得这个行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,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。这正是我们这些资深广告人能够贡献的创意价值。
那么,以人文创意为主题的广告为例,假设某些客户本身就有这样的需求,他们期望制作出更具质感且不那么商业化的广告来传播他们的品牌,在这种情况下,您是否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说服工作,以证明这种执行方式更为优越,才能确保项目的成功呢?
面对生存创意塑造,的确有很多客户注重销售转化,我们也在通过创意去解决这一问题。但其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还是会有很多客户仍旧希望去塑造品牌的温度感。过程里,也有很多相关行业的人看到我们做的,被这㊣样的温度感动,加入进来,加入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人文内容里来,成为一个很好的驱动。
2018至2019年,我推出了《一个人的球队》,取得了巨大成功,基于大家的期待,随后我又推出了续篇《一个人的乐队》。我花了一整✅年的时间专注于《一个人的球队》,与各方沟通,寻找器官捐献者,并协调媒体报✅道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《一个人的球队》已经超越了我最初创意的范畴,发展成为一个可以长期运营的IP,甚至计划将其改编成电影。这证明了一个好内容能够持续传播的力量。
《一个人的乐队》推动了235万人完成器官捐献志愿登记,是《一个人的球队》的2.35倍。在我们不断宣传和推动下,更多的人了解了器官捐献并自发去医院登记,这正是人文创意的㊣可持续价值。现在是A㊣I时代,从前年开始,许多平台都开始制作AI产品和内容。我们基于AI技术推出的“重生ID”项目,通过复原已故者的声音㊣和社交媒体账号,讲述触动人心的故事。就像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㊣》所传递的理念:一个人被遗忘是因为无人再记得他。我们希望通过创意让这些人不被遗忘,并为社会带来更多启发。比如卡车司机小辉在高原运输中牺牲,我们通过“重生ID”复活他的账㊣号,提醒人们注㊣意高原反应的危险。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,这些故事通过AI技术,在快手平台上被挖掘㊣和传播,激发了更多的社会关注。
我们希望探讨的是:AI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?复原一个人声音的技术已经不再新鲜,但它可以成为我们讲述故事的载体。我们所做的就是发掘这些故事,并通过AI技术让它们更加触动人心。
人文创意目前还处于一个小众的地位,但实际上我们刚刚也看到了人文巨大的能量。那么,人文创意的门槛究竟在哪里?是因✅为人们对这个领域关注较少,还是因为这类节目的娱乐性不足?或者是因为观众已经㊣对节奏较慢的内容失去了耐心?突破点又会在哪里呢?
我们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,恰恰是拆除门槛□□□、打破障碍的关键。作为媒体平台,优酷人文要做的便是拆掉门槛,把各人文领域专业语境里的表达转换成面向大众的表达,更加媒体化易于传播的表达。通过与像韩导这样的优秀人文内容导演共同努力,去尝试把“人”放在合㊣适的场景中,未来也希望联合龙杰琦老师这样的优秀创意人,共同呈现更好的人文内容表达。
国内✅的媒介平台往往高度细分。因此,除了自身推广外,我们需要主流媒体的宣传来突破局✅限。《一个人的球队》之所以广为人知,正是因为央视□□□、新华社□□□□、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。这些媒体主动联系我们,我们投入大量时间组织球员接受采访,才让内容成功脱颖而出。主流媒体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支持,也在于合作共创。例如,《一个人的乐队》能㊣实现演唱会模㊣式的落地,离不开北京电视台和广电局的支持。这种规模的项目,并非我们微小的创意预算能独立完成。实际上,我们仍需扩大合作范围,与媒体平台携手,让创意在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